講師經營、教學策略及專業成長規畫
鳳山社區大學|講師須知
教師的陪伴與研習培力規畫
交流活動與進修學習:
為鼓勵社大教師養成「終身學習」之習慣,在教學上與其他授課教師教學相長,因此社區大學提供每學期可免費選修一門課程之方式予老師進一步進修,提昇教學競爭力。另一方面,也鼓勵教師代表社區大學參與全國性跨校學術交流研討活動,藉以提升專業知能。而根據本校之統計,每學期多會有五位左右之講師,於學期間選修其他教師所開設之社大課程,老師們也會積極利用餘暇參與各種與其專業領域有關之外部研習。
教師交流與培力工作坊:
積極協助教師能夠在教學、班級經營以及課程公共化的面向,能與社區大學辦學理念有所契合,除推動教師納入校務決策系統,並定期辦理教師交流與培力工作坊,促進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透過工作坊的方式,讓老師們能夠在教學方法、教材設計以及課程公共化等面向共同成長,並將社區大學之辦學理念,將公共議題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在未來三年的規劃中,將採用春季班辦理議題工作坊,秋季班辦理跨校觀摩之方式辦理,規劃如下:
教學成果運用:
為鼓勵社大教師在教學經驗上有實質的產出,將針對教師在校內,針對社大辦學理念、課程目標所發展出來之教學成果進行運用,如製作成果專刊、教學手冊、教學影片或教材彙編等方式來呈現,並透過成果展或成果發表會等方式對外展示。未來也規劃將教師所使用之教學手札彙整成冊,會彙整各班運用手札之成果,持續的滾動,讓愈來愈多的班級參與手札設計,將更多班級的學習成果納入其中,引發更多班級在學習上的公共性。
不同教學情境及課程的教學策略規畫
教學情境營造
在針對中山國小幼兒園及自強非營利幼兒園小朋友方面,即便是推動南管戲曲或友善耕作,老師們會以製作「字卡」的方式來教授生硬的工尺譜、羅馬拼音或農事相關用語,以便小朋友能夠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會搭配樂器操作,讓小朋友實際體驗音樂或農事操作,進一步理解其內涵。在推動專業班級課程方面,像是南管戲、木工、書法、走讀課程等,老師們會運用教學現場,帶領學員進行實作或走讀,透過實際操作與觀察,讓學員能夠更貼近在地文化,了解地方歷史,並透過與在地達人、職人或店家接觸,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例如在城隍廟、媽祖廟或在地店家教學現場,老師會透過現場導覽與講解,幫助學員理解宗教文化與在地生活的關係,甚至透過實際參與祭典活動,體驗地方信仰與文化傳承。
(2)課程內容設計
不同的課程固然老師都會在招生時訂定當學期的課程規劃,但針對成人學習者的特性,老師會在第一堂課時向學員們針對學習動機進行調查,了解學員的需求,再依據學員的背景與學習目標進行課程調整。例如在傳統工藝課程中,老師會先了解學員過去是否接觸過相關技藝,針對初學者與進階學員安排不同程度的課程內容;在地方學課程中,老師會與學員共同討論本學期要走讀的區域或主題,讓學員能夠參與課程規畫的過程。部分課程則會搭配學習手札,鼓勵學員透過書寫或圖像紀錄學習歷程,也有老師會引導學員對自身生活經驗進行反思與書寫,讓學員學會整理自己的故事,並透過分享與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在部分課程中,也會安排成果發表或小型展覽,讓學員透過作品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邀請家人、朋友或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手札的使用由老師安排入課堂教學中,學員們可以塗鴉、書寫、黏貼,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歷程,老師也可透過手札,來做為教材輔助。
(3)教材分析
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數的老師採用自編教材的方式來進行授課,自編教材的來源並非來自於個人的研究,老師可以視課堂的需要,透過文獻蒐集、網路資料、在地耆老口述歷史、學員作品或地方報導等資料進行整理,再依照課程目標與學員程度編輯成適合課堂使用的教材。例如在地方學課程中,老師會將地方文史資料、老照片、地圖與地方故事整理成講義,搭配走讀的路線圖,讓學員能夠邊走邊對照資料。在南管、北管或美聲歌唱等課程中,除了樂器的使用以及熟練外,老師們也會搭配影片,讓學員們了解真正的戲曲文化,甚至前往館閣參與祭典,甚或進入劇場,聆聽音樂會。
(4)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是深化學習的第一步,因此班級們多在第一堂課選出班代,並且由班代協助成立LINE社群。成立LINE社群的目的,除了便於傳達課程相關訊息外,也可以作為學員之間相互支持與交流的平台。部分班級會由老師或學員輪流記錄每次上課的內容,並將上課照片或文字紀錄分享到社群中,讓缺課的學員也能掌握課程進度。有些課程則會延伸出班級共同經營的社群專頁,讓學員在課後也能持續分享學習心得或相關資訊。對於中輟學習者,老師及班代也會透過私訊關心,瞭解其中斷學習之原因,適時給予支持或協助。這些做法,無論是班級經營,甚或是課堂紀錄,甚或針對中輟學習者的關懷,都是協助老師班級經營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才有機會將舊生留下,持續深化學習。
3.成人教育學策略
雖然社大的學習者不限定年齡,但仍以成人學習者居多,因此在教學策略的規劃上多依據成人教育學理論進行發展。教學策略在應用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視學習者在過程中的參與感、經驗分享與反思。本校在課程設計上,特別強調「從經驗出發」與「情境導向」的概念,讓學員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練習與應用所學。此外,本校更看重學習氛圍的營造,以及創造一出香出計畫學習的機會,針對不同的學習者以適當的活動或材料進行指導,並引導其產生好的學習經驗。
建構學習策略
以學習者為中心,老師們提供學習過程中必要的指導、資源和援助,等到學習者學習能力提升後,老師的身分就可以逐漸抽離,鼓勵學員們可以勇敢的思考。這樣的學習歷程有助於培養學員的自信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學員逐步從「被教導者」轉變成「主動學習者」。
自我導向學習策略
鼓勵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設定目標,如當次課程或當學期要完成之成果。然後由學習者自行選擇資源,鼓勵他們能夠訂定學習計畫、規劃進度、甚至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估,這些方法,由以傳統工藝類型之課程最為常見。例如在木工、竹編、金工等課程中,學員往往會依據個人興趣規劃作品主題,老師則扮演顧問與協助者的角色。
舞台策略
設計或提供一個可以讓學員參與或表現的機會,如南管音樂、北管音樂、南管戲、歌仔戲、豎琴、陶笛、吉他、烏克麗麗常舉行之演奏會,地方學相關課程常見之出版,素描、粉彩、國畫、工筆畫、速寫、書法常見的展覽等。透過舞台呈現,學員不僅能檢視自身學習成果,也能分享給家人與社區民眾,進一步提升參與感與成就感。
互動策略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除由學員們可以獨力完成作品外,也可以透過參與公共藝術(竹編)、田野調查(搭加里揚平埔研究社)、分組操作(水電)等情境設計,增進學員們間互動,達到共學之目的,引發學習專注力,增進信心,強化學習效果。
五感體驗學習策略
採用多感官策略,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進行課程規劃,增進學習刺激。例如在友善耕作課程中,學員可以實際摸土、聞氣味、觀察植物生長;在飲食文化課程中,則可以透過烹飪與品嚐加深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多種學習策略之混合運用
教師們因應教學現場不同的情境,可以同時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技巧和方法,交叉進行,如塔加里揚平埔族研究社,針對主題先規劃室內講座,再進行戶外踏查,如此進行循環。透過室內外交替的學習歷程,讓學員在知識與實踐之間不斷往返,強化學習深度。
4.社大常見教學方法之應用
課堂講述法
老師針對教學目標,透過材料之編輯,於課堂上透過紙本講義,或簡報之方式進行授課。
實務操作法
由老師進行示範,再由學員透過個別或分組的方式進行操作,老師可從過程中評量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進度,並適時給予解惑,以便掌握課程之進度。
多元媒材輔助教學法
除紙本講義或簡報外老師可以透過音樂、影片等媒體輔助教學,如美聲歌唱、南管音樂、南管戲、北管、電影欣賞。
分組討論法
鼓勵學員透過團體的互動,以進行意見、思考、訊息和感受等相互傳遞之方法。
遊戲教學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視需要適度的融入遊戲,藉以增進學習的趣味性、改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如成人心理諮商、幼兒發展、幼兒園之小菜圃、南管小學堂等課程。
圖畫謎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透過圖卡、照片、海報或實物,透過猜謎的方式來提升學員的學習,如台語羅馬拼音、考證班,老師將生活用語或歇後語,製作成圖卡,來讓學員解釋語言背後的文化性。
模擬實境法
在課堂上設計模擬情境,促進學員思考及討論,如模擬法庭。
行動教學法
由老師作為引導,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鼓勵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引導學員評估其解決問題之成效,如水電班、農機修復班、有機農作班。
體驗教學法
安排課堂內實做、課外參觀訪問帶領學習者現地觀察,親身感受實地的學習氣氛,由人與環境的互動中,增進學習,如有機農作班。
企劃教學法
由老師指導學員做企劃案,或設計完成一項作品,用以幫助學員建構知識、學習技能、改變態度的一種教學方法,如小資·空間魔法變裝秀課,由老師帶領學生針對理想中的居家生活空間進行規劃,並藉由模型之實作進行分享。
角色扮演法
由老師提供故事情境及虛擬角色,讓學員透過表演或行動劇的方式來進行體驗、演出和討論,如在推動社造中常用的社區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