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鳳山社區大學

以「城鄉共榮發展」為願景,立基在地、連結社區,成為終身學習與公民參與的重要基地。

鳳山社大辦學目標及自我定位

一、鳳山社大辦學目標及自我定位

高雄縣市自民國99年12月25日完成縣市合併,高雄市由原有11個行政區,擴增為38個行政區,轄域至東與至北為桃源區,與花蓮縣、台東縣、嘉義縣、臺南市比鄰,西至台灣海峽,南為林園區,以高屏溪與屏東縣為界,並納管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依據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統計截至114年9月底止,全市總面積約2,946.2671平方公里,人口約2,72萬2千餘人,相較於113年減少約2萬8千人。縣市合併後的大高雄的城鄉發展,含括都市、農村、山城、河港等各式風貌迥異的聚落,不同的產業、文化、語言,匯聚在此,賦予著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發展、融合與並存的空間。

在城市治理方面,高雄市政府為打破過往合併前政策無法有效連貫的缺失,因此自合併起就開始著手進行大高雄社會資源之整合,朝著共享、共有及向上發展的方向前進,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弭平過去兩縣市及之間的城鄉差異,尤其在過去縣市交界的節點上,加強景觀的改造及公共資源的挹注,如過去較為知名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目前正在發展中的國泰重劃區和鳳山火車站落成後的鳳山城中城計畫、第93期市地重劃區勝利社宅A、B、C區、捷運黃線,都是引領鳳山再一次發展的重要指標。

以鳳山社大所在的基地「鳳山」而言,過去是清代鳳山縣治和高雄縣政府的所在,目前設有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以及高雄市議會,因此每逢選舉,就成為了各路人馬兵家必爭之地,其對社會之影響,從原有之鳳山擴及至大樹、鳥松、大寮等鄰近多行政區。而本校之學區鳳山、大樹、鳥松、大寮土地面積約為190平方公里,雖佔總全市土地面積之6.4%,總人口數為人549,916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114年9月),相較113年減少約2,000人,佔全市總人口數之20%,以本市七所社大來看,是七所社大學區中人口數最多者。

縣市合併之後,市府及民間致力於大鳳山地區的經營,透過捷運、大東藝術中心、衛武營藝術中心等大型公共建設的進駐,藉由交通及文化的流動促進縣市之間的縫合。因此,我們也在縣市合併後的幾年裡發現,因為這些大型公共建設的進駐,因而帶動了人口與房地產的快速發展,但是由於各區的發展定位不明,雖有現代化公共設施,但也有老舊無法更新的工業區,和不斷入侵農地違法增設的工廠,農地、林地因都市擴張快速消失,這些都是民眾在生活品質上的一大隱憂。

由於這四個行政區地處於都市邊緣,早年是縣府時期的鄉鎮,資源不較於都市來得豐沛,社教資源之缺乏可見一斑,社區性組織以外的NPO、NGO更是鮮少。在人口分布上雖佔本市總人口之20%,但大多集中在鳳山和五甲地區,其它地區人口及聚落組成,多以「點」之方式散落在不同的角落,更因為都市地近便性,使得青年人口快速外移,且有高齡化現象之產生,社區發展也停滯不前,因此如何透過藉由社大辦學滾動區域發展,就成為鳳山社大辦學最重要的課題。

區域名與土地面積、人口數
區域名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里數 鄰數 戶數 人口數
高雄市 2,946 890 17,221 1,207,868 2,722,984
鳳山區 27 76 2,042 154,471 353,831
大寮區 71 24 711 47,560 112,269
大樹區 67 18 364 15,013 40,006
鳥松區 25 7 191 20,544 43,810

表一:鳳山社區大學學區土地面積及人口統計一覽表。取自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25/9/30

「社區大學」因應著解嚴後對於社會重建的迫切而興起,希冀透過社會學習的途徑推動社會改革,並且達到「公民社會」的催生。自1998年推動以來,在各界的努力之下,截至目前為止在全國共有90所的社區大學,每年度約有四十餘萬人口投入此一終身學習行列,尤其在2018通過「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後,成為全國在政策面、制度面,能夠不分縣市全面落實,最重要的社區成人學習體系。

鳳山社區大學成立於2003年3月1日,2014年1月1日起經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辦評選,由社團法人高雄市勞動生活教育促進會承辦,在整體辦學方式上,除與當地社區、學校和民間團體採用策略聯盟方式進行課程推動外,考量不同地區的城鄉差異和在推動社區學習上的需求,本校也針對社區營造、商圈創生、友善耕作、文化資產守護等各項議題採用計劃性方式進行推動,鼓勵民眾走入社區與社大一起關心生活中的大小事。

在校務發展方面,由於本校校本部經歷多次的搬遷,分別是接辦第一年在曹公國小,2015年因曹公國學校舍改建因而搬遷至中正國小,2019年同樣因為中正國小校舍結構補強以及開辦非營利幼兒園,再次搬遷到中山國小,直至2023年本校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支持下才進駐鳳山日照社福多功能中心,成為全國少數擁有獨立校舍,採用全時段經營之社區大學之一。2025年9月,日照中心三樓鳳山區公所之空間,幾經教育局之協調,將閒置之三間教室提供于本校辦學,為此本校也將散落在外的課程收回日照中心,除了減低外租場地費支出,增加社大本身之場地費收益,同時也提升授課品質,降低人員外班之出勤率。

在人才發展方面,社大發展運動在從1999年發展迄今已逾27年,早年的社區大學引領著臺灣社會在改革的路上並肩前進,許多對於社會改革懷抱夢想者進而投入社區大學辦學行列之中,社區大學的特殊體質,也因而成為了他們投入社會改革,實踐理想最重要的發展園地。但經過27年的社區大學,在發展快速蓬勃下,卻長期面受到政治和政策的箝制,以及為了求生存而造成的市場化影響,社區大學逐漸成為一種古典甚至是僵化的學習體系,過去所擁有的批判性和野性,也逐漸地在此過程中消失殆盡。近十年以來,因為數位科技發展,新興產業的興起,包括斜槓、自由工作、創業理念的相繼出現,讓許多工作者對於繁複的庶務工作,綿密的人際交流逐漸感到卻步,社大工作者從過去的五年、三年、二年留在崗位的時間愈來愈短,甚至在面臨社會普遍缺工的情形下,如何順利遞補人員,成為了當前社大發展重要課題。

臺灣社大運動即將邁入三十年,作為一個具有三十年歷史的社會運動,鳳山社大同時擁有獨立校舍,以及良好的社會關係,希望藉此能夠做為臺灣社區大學重要發展經驗。為此本校就校務發展,包括校舍空間之使用、人才培力、才務發展,提出短中長程計畫,作為本校永續發展之展望。

校務發展長程目標
校園營造
  1. 將日照中心打造成為在地的區域型學習中心。
人才培力
  1. 發展社大工作者公共參與之專業。
  2. 培養社大工作者也能夠成為講師。
財務發展
  1. 提高社大營運自籌比率降低對政府之依賴。
校務發展中程目標
校園營造
  1. 將校園概念擴及至所在之社宅或社區。
人才培力
  1. 持續增加人力提升行政服務品質。
  2. 發展社大工作者在校務管理之專業。
  3. 培養其領導統御與人際溝通之能力。
  4. 透過小型計畫培養其公共參與興趣。
財務發展
  1. 充分利用空間進行開課增加收益。
  2. 全面提高社大講師之鐘點薪資。
校務發展近程目標
校園營造
  1. 活用日照校舍空間充分開課提升使用率。
  2. 改善分校照明及教學環境提升教學品質。
  3. 透過策展及成果展演提升班級校務參與。
人才培力
  1. 透過大學生合作培養社大就業人才。
  2. 藉由不同學習模式了解社大之理念。
  3. 採用職務輪調之方式培養幹部人才。
財務發展
  1. 充分利用空間進行開課增加收益。
  2. 提高班級人數增加經費自籌比率。
  3. 全面提升社大工作者之基本薪資。
  4. 積極爭取政府相關計畫挹注辦學。

在社會環境發展願景的形塑上,本校之學區位於城鄉發展之邊界,長期以來一直以「半農半工」的樣態呈現,即使是在快速高齡化下,大寮、鳥松,因著快速道路的陸續開闢,新興工業區的相繼成立,始之人口也快速移入,成為近二十多年以來人口成長最多的行政區。而因應現代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及人口快速成長對地方帶來的衝擊,本校希望鳳山社大的學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先來或者是後到都能夠在此共榮發展,透過生活願景的形塑,去促進地方永續發展。因此,在本校的辦學過程中,提出了「城鄉共榮發展」的願景,希望我們的學區不僅因新型態產業的開發,帶來地方上的經濟帶來活力,過程中也能保有最自然、純樸和永續的一面,利於就業,也樂於生活。

本校學區所面臨的處境,除了如前所說定位不明,且社會結構多屬於中下階層,民眾在學習上過於疲弱,整體的社會氛圍上常仰賴地方政治的服務,不僅民間應有的活力受到禁錮,久而久之喪失了對於追求未來生活的能力。有鑑於此,如何透過學習的廣布,帶動民間的活力,透過陪伴與扶植強化民眾對環境的覺察能力,擺脫對於地方政治的依賴,強化民間的社會力,為團隊推動鳳山社區大學重要之理念。

因著上述觀察本校認為,社大在推動過程除了要關照民眾的學習外,也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城鄉發展,因此本校將自身定位為「一所帶動城鄉共榮的學校」,透過學群的推動,協助地方培養人才,藉由民間組織的催生,去回應地方上的發展。

而為了達成「城鄉共榮發展」的願景,本校以「鳳山城市博物館」作為總目標,搭配學習證書之授予,以在發展未來學的幫助下,將過往的四大目標整合為二個,包括藉由友善耕作之推廣,減緩農地與林地之消失,透過地方知識學之深化,來支撐社區、商圈等環境營造與工作。

城市博物館
長程目標

以行走的博物館為概念將鳳山打造為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
中程目標

系統化在地學課程、發展地方學社群、將地方知識學融入公共政策、文化資產調查與提報、投入地方環境營造、參與地方創生、培育腫籽師資

城市博物館
近程目標

投入地方史料研究、開設地方學課程、辦理地方學論壇、積極挖掘地方學師資、出版地方學刊物、輔導成立社團、接辦政府傳習計畫、參與地方節慶活動、鼓勵文創課程市集擺攤

友善耕作
長程目標

推廣友善耕作減緩農地與林地消失

友善耕作
中程目標

系統化課程發展、組織農家社群、發展合作社、辦理食農教育計畫、辦理青農(新農)支持計畫、發展淺山耕作

友善耕作
近程目標

農法推廣、廣泛開設農法與六級產業課程、食農文化路徑、友善市集、推行契作、交流講座、產銷觀摩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