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群介紹

依據學校願景與地方需求建立完整學群制課程架構

依辦學願景與地方需求,採「學群制」規劃課程。

由學群經理認養,跨學群協作,確保課程發展與審查機制完整。

原三大學群調整為四大學群:

  • 人文社會發展學群
  • 水色城鄉發展學群
  • 傳統藝術推展學群(自原文創學群中獨立)
  • 當代文創設計學群(自原文創學群中獨立)

兼顧「一般性課程」與「在地學群」,形成系統化課程地圖。

📌 學群定位

以「人為本、以歷史為師」為核心,回應鳳山、大寮、大樹、鳥松四區之歷史、文化與社會議題。

📌 課程面向
  • 認識群我關係:性別、勞動、人權、政治制度等
  • 建構在地知識:地方文史與公共議題探索
  • 發展社區營造:認識在地文化、建立人際與資源網絡
  • 參與公共議題:公民審議、NGO實務、社會企業等

👉 特色一句話:
從自我與社會出發,結合理論與行動,培養有公共關懷的在地公民。

📌 學群定位

聚焦鳳山、大樹、大寮、鳥松之農村、產業與環境議題。

以「友善耕作 × 環境永續 × 農村發展」為主軸。

📌 推動策略
  • 從生活課題切入,將公共議題融入實作課程
  • 發展自然農法、生態田園營造、作物栽培等課程
  • 建立農村學習社群,支持返鄉青年、退休族投入農村
  • 協助既有產業:農村小旅行、產業平台、紀錄片、包裝設計

👉 特色一句話:
以學習帶動農村社會實踐,成為友善耕作與城鄉共榮的重要基地。

📌 學群定位

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之「無形文化資產」為核心,聚焦傳統工藝與戲曲,連結鳳山在地文化脈絡。

📌 課程內容範例
  • 工藝:布袋戲偶、春仔花、篆刻、彩繪、木雕、剪黏、竹編、藤編、工筆佛像畫等
  • 表演:南管、北管、歌仔戲等
📌 發展重點
  • 傳統藝術回到日常,提升文化認同與資產守護意識
  • 培養地方傳藝種子,建立助教與傳習培訓管道
  • 邀請青年藝師與資深匠師授課,連結政府計畫與在地場域
  • 透過市集、展演、廟宇與館舍合作,擴大公共參與與社區連結

👉 特色一句話:
讓傳統藝術走進日常生活,培養新世代傳藝人才,連結地方公共文化發展。

📌 學群定位

以「生活美學 × 設計思維 × 在地實踐」為核心,培育兼具創意、技術與市場操作能力之地方設計人才。

📌 課程內容範例
  • 數位與設計:平板繪畫、AI品牌行銷、鋼筆速寫、空間軟裝等
  • 手作與工藝:金工、皮件、陶藝、羊毛氈、製帽、香道等
📌 發展重點
  • 以當代需求為導向,結合數位科技與生活美學
  • 透過實作培養設計思維與創造力
  • 連結在地場域,參與老屋再利用、空間改造、地方市集等
  • 提供展售與成果展機會,培力具創業思維的地方設計人才